豐園小棧

生活中的塑膠,塑膠中的生活

2018-04-24
2711
永續暨社會責任辦公室

早上起來睡眼惺忪地刷完牙,到巷口的早餐店買了個三明治,上班途中經過便利商店拿了一杯美式咖啡,準備好一天的活力!在這一天的開始,你有沒有注意過自己已經使用多少塑膠了呢?牙刷、三明治塑膠袋、紙杯薄膜,甚至衣服的人造纖維和鞋底的泡棉,全部都是塑膠,我們已沒辦法完全離開塑膠生活。塑膠是有史以來泛用性最高的人造材質,雖然有許多報告和案例高呼著塑膠造成的生態浩劫,但是塑膠本無罪,只要源頭減量使用,末端謹慎管理,我們也能與之和平共處。

保存期限塑膠袋
有保存期限的塑膠袋
生活中常見的塑膠材料五花八門,一般來說都是千年不壞的,而近年來市場上出現許多的「生物可分解塑膠」,號稱在自然環境中能被微生物吃掉,甚至有的業者會在塑膠袋的角落印上6個月的保存期限,宣稱其環保性,這是真的嗎?一般來說,號稱「生物可分解」的塑膠大致可分三種,其中只有一種能「分解」,另外兩種只能「分裂」。

第一種是傳統塑膠材質添加玉米澱粉或是碳酸鈣,能加速碎裂成小片,但無法讓塑膠消失。第二種則是傳統塑膠中添加「光敏促進劑」,這種塑膠在充足的陽光、空氣、水的環境中可自然碎裂成粉狀,但依舊是塑膠。碎裂後的塑膠有可能成為肉眼看不見的塑膠微粒,雖然眼不見為淨,但它就像鬼魂一樣停靠在你我身邊。
第三種被稱為「綠色塑膠」或「可堆肥塑膠」,這才是真正可分解的塑膠,不含傳統塑膠,能靠微生物進行分解後變成有機質、甲烷、二氧化碳跟水。而為了確保標示「生物可分解」的塑膠真的能被分解,歐盟、美、日、澳洲等國都發展出嚴格的認證程序,規定在有氧環境及高溫下(56度C左右),180天內要有90%被分解掉,才符合標準。

塑膠分解
反正都是燒掉,要生物分解做什麼?
這也讓許多人提出質疑,一般自然環境中很難出現富含氧氣與水份的高溫環境,如此即便是可堆肥塑膠的分解時間也會被拉長。加上亞洲各國的廢棄物處理方式又是以焚化為主,塑膠根本還來不及碎裂和分解就會先被燒掉,那我們真的有必要推廣和使用生物可分解塑膠嗎?答案是,若我們能完全不使用塑膠,這些問題才會被解決,但塑膠的方便與多用途真的很難以割捨。因此生物可分解塑膠便是在達到「無塑」目標前不錯的替代品,加上可生物分解塑膠的碳排放與化石燃料用量也比傳統塑膠少,而且相較千百年才能分解傳統塑膠,五年內可分解的特性依然有莫大的優勢

人們想要做到與環境互利共生,生活物品使用的材質是關鍵,材料科學的專家們不斷研發新的替代材料,包括高強度紙塑、超級木材、生物聚合物等,都是能創造永續未來的產品。相信隨著科技進步,一定能出現不危害環境的優秀材質。現今階段我們該做的,就是降低環境破壞,減少生活中的塑膠使用,為嶄新的未來騰出足夠的緩衝時間與環保路線。

延伸閱讀:
人們創造出的塑膠足跡
減塑hen簡單 減塑的5大熱門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