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園小棧

<有獎徵答第三篇>放流水、濕地、與生態保育

2018-10-11
2444
永續暨社會責任辦公室

舊鐵橋濕地

水,是生命的泉源,也是製造業不可或缺的關鍵材料。可以說,生物要生存、商品要生產都離不開水。因此,如何善用水與處理水,就成了每個國家、每間工廠、甚至每個獨立個體都應該認真思考的課題。

另類的「變廢為寶」:放流水成為生命搖籃

一般人想到工廠放流水,貼上的總是「汙染環境的元凶」、「生態殺手」這些負面的標籤。實際上,經過妥善處理的放流水,不但不會造成生態浩劫,甚至能夠用來涵養濕地,讓動植物據以嬉戲、棲息、生活、落地生根!驕傲的是,台灣業界第一個成功案例,就是華紙久堂廠。

位於高雄大樹區的久堂廠,自成立伊始便以「與社區共好」為重要理念,創造在地工作機會的同時,與社區和諧共生,並努力尋求可以為社區貢獻的機會。

2002年,當時的高雄縣政府在久堂廠旁規劃了台灣最大的人工濕地公園——舊鐵橋濕地公園。這個佔地近120公頃的人工濕地,不但需水量大且須穩定供給,相較於附近竹寮溝溪未經處理的家庭及農牧廢水,久堂廠的放流水便成為乾淨且穩定的主要水源首選;而為了確保濕地的水質,久堂廠放流水的自我管制標準更低於國家標準的一半。我們將產程所使用的水經二級生物處理去除耗氧物質後放流至濕地,與家庭及農牧廢水混合稀釋後,再透過濕地植物及微生物的自淨功能,將水質進一步予以淨化,成為提供人們遊憩,鳥類、昆蟲棲息共生的自然生態教室。

出水也出力  久堂廠與舊鐵橋濕地的緣份

除了作為舊鐵橋濕地佔比高達90%的主要水源,久堂廠對於濕地的復育以及維護更是不遺餘力:

2005年起,久堂廠員工動員參與高屏溪舊鐵橋濕地的復育計畫;

2009年莫拉克颱風重創南台灣,大量土石、漂流木將舊鐵橋濕地公園幾乎掩埋,久堂廠第一時間派員救災並調用大型機具,積極協助疏濬水道及洩洪道,控制災情以防擴大;

2011年底,久堂廠舉辦員工舊鐵橋濕地植樹活動,由全體同仁種植台灣欒樹、檸檬桉與光臘樹共1,000餘株後,久堂廠退休同仁志願擔任養護義工,在長期巡邏與悉心維護之下,目前苗木已成樹林,生長良好;

直至今日,濕地裡觀察到的鳥類已超過120種、昆蟲4科17種,也有200種以上的植物在此欣欣向榮。舊鐵橋濕地已成為高雄自然教育的模範景點。而透過水脈相連、生態復育與樹木扎根,久堂廠與舊鐵橋濕地公園產生緊密連結,也充分體現了我們自發性守護人文與環境的理念。

永豐餘舊鐵橋濕地
永豐餘也在舊鐵橋濕地舉辦各種寓教於樂的活動

永豐餘小教室:什麼是濕地?

各個國家、地區對濕地的認定有所不同,依據國際拉姆薩濕地公約:「濕地是指沼澤(marsh)、泥沼地(fen)、泥煤地(peatland)或水域所構成之地區,無論是天然或人為、永久或暫時、靜止或流動的、淡水、鹹水或兩者混和,其水深在低潮位時不超過6公尺者。」

若從中文字義來看,「濕地」即是「潮濕的土地」,池塘、潮汐攤地、泥沼地、沼澤區、低窪的積水區等都算。因此,廣義來說,濕地就是水與陸的交界,舉凡曾被水淹沒的土地,或被水淹沒但水位深度不超過6公尺的區域,都可以稱作濕地。總結來說,「水」、「土壤」及「水生生物」可以說是構成濕地的三大要素。

國外利用人工濕地做水質再淨化已有超過30年的歷史,能廣泛應用於處理生活汙水、農牧業污水、掩埋場滲出水等多樣屬性之污染源,規模上甚至能達到處理都市污水的層級。人工濕地除了具有淨水之工能,在人文意義上,尚可進一步結合社區參與、凝聚居民意識朝城鄉永續發展邁進。在生態意義上,可結合景觀資源、生態復育、教育學習、等促進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之功能,堪稱環保、工業與社區的完美結合。

我看完了!填問券抽獎去!

延伸閱讀
<有獎徵答第二篇>還我漂漂拳!迷人的三階段水處理還你乾淨水資源
<有獎徵答第一篇>創造資源共享與循環的水資源循環再利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