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園小棧

能資源再利用平台 挖掘資源的真價值

2016-09-19
2189
永續暨社會責任辦公室

能資源再利用平台 (1).jpg

「獲取我們應得的、付出我們應付出的,盡可能極大化對社會的影響,同時全力減少在地球上留下的痕跡,這就是企業社會責任。」

永豐餘投控執行長何奕達

 

永豐餘自創辦以來,自許為社會公器,也堅信「天生萬物必有用」。所謂「廢棄物再利用」或是「變廢為寶」的觀念,對我們來說並非新鮮事。新屋廠自1998年起便嘗試使用當時造成嚴重環境與健康問題的廢輪胎,作為汽電共生鍋爐燃料,歷經多次嘗試與鍋爐改造才告成功,更在當時創下廢輪胎佔鍋爐燃料能源比世界最高的紀錄,至今為台灣消化了四十幾萬噸的廢輪胎。

除了協助社會解決問題,我們也不斷思考最小化自身環境衝擊的可能性。以製漿造紙過程中所產生的餘泥為例,我們不僅將一般有機餘泥作為燃料加以利用,同時嘗試把製漿過程所產生的餘泥與木屑混合,進一步發酵處理後製成有機肥料,甚至獲得農糧署國產優質有機質肥料品牌推薦。我們也是產業中最早將金屬以外的固體製程餘料經破碎、分選、乾燥、混合添加劑、成型等處理,製成RDF(Refuse Derived Fuel, 廢棄物衍生燃料)的企業。在我們的努力之下,更成功促使台灣政府將RDF的公告定義從廢棄物改成了燃料。

從廢棄物到燃料,這裡談的不是用語的改變,而是心態的轉換。在永豐餘,我們希望重拾老祖宗「天生萬物必有用」的智慧,將「廢棄物」的概念從腦海中屏除,找出每一項資源的獨特價值,並加以妥善運用。

於是,能資源再利用平台在2014年底宣告成立,2015年正式運作。希望整合集團的資源與經驗,為自己也為社會,在節約能源、在資源利用上,做得更多一些。

能資源再利用平台的成立,有其內部與外部的使命。對內,有鑑於各廠設備各有其獨特性與共通點,我們希望透過交流與傳承,強化所有廠房機器設備運轉的穩定度,同時提高能源效率;對外,我們透過平台引進外部技術與科技新知,也積極與政府、非營利組織、與其他產業合作,開發資源運用的各種可能性。

 

2015年開始,能資源再利用平台推動以下重點項目:

1.主題式各廠互相稽核制度—我們召集各廠負責能源管理的同事,透過幾次的動腦會議討論出了2015年的能源管理重點,包括了管路保溫、空壓機、以及蒸氣排水等。每季能資源平台遴選一個主題作為稽核主題,邀請各廠同事至他廠進行稽核,並限期提交改善計畫。
2.每季觀摩交流會議—每季挑選一個廠區舉辦觀摩交流會議,會議中除由各廠分享上一季度所遭遇的能資源相關事件、並提出能源問題大家互相討論交流外,地主廠需安排廠區能源管理之旅,同時展示能源稽核後改善之成果。

3.教育訓練—利用觀摩交流會議了解同仁實際操作時所欠缺的技術或知識,邀請專人進行教育訓練補足同仁所需。

 

2015年起,我們訂下各廠每年比上一年度節能1%的目標。經統計,2015年除新屋廠因擴建廠房、新建紙機與設備,導致用電量較大而未能達標外,各廠均達成預期目標,清水廠節電率更超過5%,遠超出預期。

 

能資源平台總合年度節電率

能資源再利用平台 (2).jpg

 

2015年年底,我們正式挑戰不可能的任務—全台馬達健檢。

根據統計,馬達是所有工業的主要用電設備,用電量約佔工業用電的70%。只是馬達數量多如繁星且散落在工廠的各處,沒有一個統一的管理系統、甚至沒有簡便的統計方式,因此大部份的企業在思考節能方案時,往往不可能投入大量時間與精力在這個「雖然重要卻非常麻煩」的項目上。

仿效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我們在2015年年底,花費了超過三個月的時間,清點台灣所有廠房的上萬個馬達,並測試其負載率。經調查,2015年老舊馬達運轉電流不到30%的約有700顆,為第一波更換對象,截至2016年第一季已更換超過500顆;第二波更換對象則是負載率不足50%的馬達;最終目標是將所有工廠的所有馬達運轉電流保持在70%以上,確保能源效率最佳化。

同時,面對綠能及再生能源的浪潮,我們除了成功地將花蓮廠製漿過程的副產物氫氣純化後回收作為燃料外,也正審慎評估在各廠區架設太陽能板自行發電的可能性。在外部合作部分,我們與工業局、環保署、以及產業公會均有相關專案推展,期待很快可以向大家報告進度。

下一步,我們計畫將集團內能資源與製程餘料的相關知識通通平台化、雲端化。我們將逐步架設教育訓練平台與資訊交流論壇,作為新進人員專業訓練的場域,也作為所有技術人員互相切磋的擂台,讓相關經驗得以累積傳承、最大化其價值。